主办:中共楚雄州委政法委员会

南华县:彝汉“双语” 化解“千千结”

2022年04月26日 10:53:23 来源:本站 编辑:黄炳健
 

“南华县委政法委的领导还会说彝话!”这让南华县五街镇迤黑地村委会段家村民小组的小组长李炳民颇感意外,也让他对这些远道而来的“领导”备感亲切。在座谈中他话闸子一下打开了,和调研组家长里短地聊了起来。

今年3月,南华县委政法委带领县法院、县妇联、县司法局等单位到五街镇调研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织部分村组干部及村民座谈,希望听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意见建议。但让调研组疑惑的是,村组干部及群众不是“吞吞吐吐”,就是“答非所问”。还好调研组成员、县法院副院长周昱是地地道道的彝族,这才与群众“接上了话”。

五街镇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2021年末总人口19245人。让五街镇远近闻名的,不只是鲜美的松茸和原生态的萝卜,还因全镇高达92%的彝族人口比例。康熙《镇南州志》记载:“别有乡语”“凡遇婚丧,男女围聚吹笙跌脚,以歌自相唱和为乐”“见汉人辄避”。

彝族群众性格纯朴,但因为平时以彝话沟通,加之不善于与外界交流,生产生活的圈子相对封闭。长期以来,做少数民族地方的群众工作、调解少数民族地方的矛盾纠纷,曾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难点。

南华县顺应彝族群众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站在彝族群众的角度想问题,用彝族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彝语,走村串寨、走进彝族群众家门,宣传法律和政策、答疑释惑,将无数纠纷和“疙瘩”化解在萌芽状态、调解在基层。近三年来,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矛盾纠纷296件,全镇无命案发生,无进京上访及群体访,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镇社会事务办主任鲁顺周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工作20多年来,他从村委会文书一直到政府公务员,亲历了五街镇由高寒、边远、贫困的彝乡变“裕乡”,也经历了许多项目建设协调及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凭着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口地道的彝话,群众总是乐意与他打交道、掏心窝子,许多矛盾纠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心结”逐渐打开。“其实彝族群众最听党的话”,这是鲁顺周多年基层工作的感触。

这些年,在“春挖洋芋,夏找菌子,秋收核桃,冬拔萝卜”的农民增收“四季歌”里,彝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成了全县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典型,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也不断增多,基层治理呈现对象多样、价值多元、诉求复杂的特点。

五街镇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党和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的方针政策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彝族地区的传统风俗、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用群众爱听、能听的语言,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让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实现基层治理的共建共享。

五街镇咪黑们村委会是典型的彝族村,全村1677名村民全部为彝族,得益于种植萝卜的好年成,五里苴小组的普荣华盖起了三层的“洋房”。今天,镇里和村委会的干部找他商量,要在靠近“百菌园”的松茸山上修一条野生菌保育促繁的巡山步道,借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野生菌和农产品销售。“可以呢!可以呢!”村委会书记、主任周忠才刚说完,普荣华满口答应。

像这样的事,只是镇、村基层日常工作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村调解委员会主任的周忠才每个月都要经历好几起。2021年,咪黑们村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司法部等6部门命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让周忠才干工作的劲头更加足了。

秉持着做群众工作的初心,外来的“和尚”也学会了“念经”。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马琴自小在县城长大,之前很少接触农业农村工作,也没有与彝族群众打过交道。“开始的时候很困难,和他们搭不上话,他们说的我又听不懂!”,马琴尝试着学习彝话,与群众进行简单的交流。“现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觉得心里更加踏实了!”如今,马琴也会用略显生疏的彝话,与彝族群众聊上几句。

三言两语,胜过千言万语。在南华县五街镇,几句通俗的彝话,往往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一声“阿老表”“阿表妹”,如春雨润物无声,化解基层治理“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