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楚雄州委政法委员会

基层治理聚势“增能”,绘就民族“同心圆”

2024年01月09日 11:51:46 来源:本站 编辑:

近年来,双柏县鄂嘉镇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鄂嘉基层治理新路径。

聚焦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压舱石”

始终坚持抓乡促村,靠实镇党委抓支部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域巩固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果,健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长效机制。始终坚持领头雁培养,选拔有胆识、有魄力、懂治理的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用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党建指导员强化治理力量。始终坚持锻造带头治理的先锋队。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使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党员的身影。鄂嘉派出所成功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获全县连续五年无命案乡镇。

聚焦人才引领,打通基层治理“智力路”

在组织建设上做表率,当好青年人才“引路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传、帮、带”活动,切实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吸收进党组织,注重覆盖2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组以及未发展党员的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等薄弱环节,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储备库。在基层建设上做表率,当好基层治理的“服务员”。号召全镇945名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亮身份、做表率、冲锋在前,开展“三亮六带头”活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持落实党员包保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统筹、村“两委”干部包片、党员包保到户,实现责任层层落实。坚持将机关党员送到工作一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基层治理攻坚力量。在队伍建设上做表率,当好“法律明白人”“指导员”。紧扣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划分10个普法片区,组建10支121人的镇级专项普法工作队,通过开展普法骨干、“法律明白人”及“法律指导员”培养培训,把镇村干部、党员、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两代表一委员”、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培养成“法律明白人”,培养基层普法骨干800人,持续提升普法队伍专业素质及普法宣传授课技能,持续提升普法队伍专业素质及普法宣传能力,不断选优配强普法力量。

聚焦法治建设,形成基层治理“主阵地”

法治建设既要抓前段、治已病,更要抓前段、治未病,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鄂嘉镇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党建+”激发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效能转化,依托支部主题党日、百姓宣讲、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结合“综治宣传月”“国家安全日”“国家宪法日”等特殊时间节点扎实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形成人人参与普法、人人遵法守法、人人说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将“一约四会”纳入到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党组织+”模式推动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整合多元的力量下沉村民小组党群服务中心,结合党员承诺践诺、三亮三创两争当行动,积极开展“四民”活动,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

聚焦部门联动,守好基层治理“责任田”

为使矛盾纠纷化解更加顺畅、高效、便捷,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通过不断的实践,每月召集各职能站所研究化解本月重点矛盾纠纷的办法,并实行9名党委领导包保+83名村(社区)干部包片+312个村民小组包村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探索形成了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衔接联动的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带案积极下访的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子。

聚焦为民服务,点亮基层治理“心愿单”

今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93件,成功调处91件,调解成功率97.8%;受理群众网上信访件6件,办结率达100%,在全镇营造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良好社会环境,真正实现了被动应对“上访”为主动排查“下访”,以“一中心三平台”统筹资源,为群众提供接访、登记、受理、调解“一站式”服务,使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得到集中调解处理,实现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事情全办清”。

聚焦包保稳控,打造基层治理“防火墙”

建立了“公开接访、定期下访、包案督访、带案回访”“四访”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落实每月1日接访制度,公开接访群众;班子成员主动带案下访,到辖区村组、群众家中走访询问,排查信访苗头,提前介入,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针对重点热点信访突出问题、多次重复上访案件实行科级领导包案,按岗定责定人,全面强化疏导化解和责任稳控。对涉及历史债务化解的重点信访人,由包案领导带案进行回访,定期了解信访人动向、询问信访事项进展,做好信访人情绪疏导稳控、政策解释、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以信访工作成效取信于民。2023年,鄂嘉镇对全镇重点信访人员、精神障碍患者、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及其他重点矛盾纠纷实行五级包保责任制,将重点人员稳控在当地,实现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