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楚雄州委政法委员会

最后一口水因何留给新人?

2023年11月28日 16:07:40 来源:本站 编辑:黄炳健

近期,南华县公安局红土坡森林派出所民警带领我们走入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进山的道路有个美丽的名字——白鹇通道。

“最后一口水留给新人,知道了吗?”

“知道!”

准备就绪后,“老所长”李乾高开始安排巡逻路线。这是最轻松的一次巡逻,总路程来回仅有5公里。

最后一口水因何留给新人?这是我们想要找到的答案。

“我是新人”

白鹇,又名神仙鸟。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工作人员在红外监测相机中发现了十多只白鹇林间觅食的珍贵画面,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颇有成效。

从白鹇通道步行前往林场的道路用石头铺就,道路状况良好,沿途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指示牌。进山约3公里处,设有“野猪出没”的红色警示牌;进山约4公里处,设有“猴子出没”的黄色警示牌……警示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野生动物的危险等级。

到达林场后,民警拿出自热米饭开始补充能量。李乾高告诉我们:“别小看这一袋袋自热米饭,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以往在进山巡逻时,我们都备着3天的口粮,背着锅碗巡山是常事。保护区不能生火,吃一口热乎的饭菜,是奢望。”民警张跃平说,自热米饭的便携性减轻了队员的负重,而这一口“热乎”的自热米饭也帮队员们避免了很多肠胃疾病,提高了巡逻效率。

补充能量后,我们随队进入兽道,道路情况急转直下,当听到民警说路上有野猪的脚印时,不由得胆战心惊。一路上,荆棘不时钩住衣服,树枝不时划过头顶,民警捡来枯枝作手杖,途遇溪流,领头的张跃平先用手杖试探了洼地的土壤硬度后才招呼队员通过。

一路艰险,却惊喜不断。

“你看,这是国家Ⅰ类濒危物种,喜马拉雅红豆杉,如今已经成林;这是伯乐树,也是国家级保护植物……”一路上,民警化身“植物学专家”,向我们一一详细介绍着途中遇到的植物。

步行至红外感应监控地区,李乾高带队进入兽道,并打开红外监测摄像机查看无意中闯入镜头的野生动物。“快来看,有麂子、林麝、野猪、黑熊……”

每次进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老民警都会交代,水壶里的水不能全部喝完,要留下一口“保命水”,留给有充足体力能返回求援的年轻人。

“生物保护需要新人”

对刚参加候鸟巡护工作的民警卢贵强来说,周边的一切都陌生且新奇。

“入山第一课,所长就让我牢记5条护鸟道、157个山梁、474个山道。”这是每一个加入“候鸟派出所”的新人们的必备课程。通过40年的不断摸索,老民警们已将每一条巡护路线上的点位逐一记录下来。

参与巡山工作20多年的民警刘斌说道:“每条路上有几个岔口,每个岔口之间相距多少米,到哪个路口有水源,哪里有野果等等,我们都有记录,这是一代代人摸索传承下来的。有了这些点位,我们在茫茫大山中才不会迷路。”

“最后一口水留给新人”,有希望新生力量加入红土坡森林派出所,加入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巡山队伍的寓意。

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内,红土坡森林派出所民警和南华县管护分局大中山管护站护林员,常年与绵延茂密的山林为伴,默默守护着这片珍贵的森林。可因为条件艰苦,加之劳动力外出等多方因素,愿意留在这里当护林员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如今,大中山管护站还有50余名护林员,他们都是来自附近的村民,对林区环境比较熟悉。穿梭在广袤的山林中,巡山、防火、护鸟、野外监测……他们是森林资源管护最基层和最基础的力量。

      民警刘雁告诉说,“老所长”李乾高是林区群众心中的好党员,20多年寒暑,他从不畏难、从不诉苦。正因为李乾高的事迹感动了她,刘雁坚持了下来,成为队伍中唯一一名女警,并在“老所长”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也是在“候鸟派出所”事迹的感召下,今年33岁的护林员施国强决心守好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因为大山养育了我,我要保护好大山。”施国强说道。

今年9月,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管护局大中山宣教中心成立,护林员也有了新的工作任务。

“我们需要学习动植物科普知识,收集制作标本,管理红外相机和实践基地。”护林员蒋文奎说,这些年,大家的护林意识变强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越来越少,护林员在巡山护林之余也会参与科普宣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守护需要新力量”

“这些年生态越来越好,鸟类也多了起来,农作物病虫害都明显减少了。”今年61岁的陶发清是大中山管护站的护林员,巡山、守山已经10多年,他亲眼见证了家乡的生态改变。

提起幼时观看“打雀”的情形,陶发清很痛心。“思想高度不够、法律意识不够、文化储备不够,差点害了几代人。”陶发清回忆,1984年,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村民们望着“寂静”的山林,才萌生出保护生态的念头。

陶发清指着家门口的山地告诉我们:“那时候,山脚光秃秃的,鸟也不叫了,人们开始担心,候鸟会不会不来了。”

为了让荒山变成绿林,涵养水源,让当地群众避免因滑坡、泥石流带来的伤害,红土坡森林派出所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县管护分局的工作人员经过调查,认为华山松树是最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他们用40年的时间,让13000亩华山松林覆盖荒山。而随着生态的恢复,候鸟的数量也逐年增长,而候鸟衔来的种子,也让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

李乾高说,不巡山的时候,红土坡森林派出所采用逐户上门宣讲的方式开展爱鸟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普法宣传。民警深谙“生态环境保护从孩子抓起”的道理,在各个重要节点宣传不懈。通过近20年的努力,当地“打雀”陋习渐渐被革除,“打雀山”变成“护鸟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高水平保护。

“上一辈人伐木、打鸟,我们这一辈开始植树造林、爱鸟护鸟,到了儿女这一辈就能享受到森林带来的好处,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陶发清由衷地感慨道。

近年来,红土坡森林派出所先后开展“滇绿”、爱鸟护鸟“绿盾”“昆仑行动”“林区禁毒人民战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使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不仅如此,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视频监控、红外相机、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更是有效将智能警务和传统警务结合起来,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最后一口水因何留给新人”,我们终于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内找到了答案。(云南法制报、南华县公安局)